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
在中国社会,老人承担着支持子女工作、照顾孙辈的重任。前些年,老人大多在家乡承担这样的工作,近年来人口流动加速,很多年轻人留在外地工作,老人为了支持年轻人的工作、照顾子女和孙辈的生活,像候鸟似地离家到外地城市。不少老人很难融入外地城市的新生活,表现出种种不适应。
这些老人,因为子女需要跟随子女来到陌生的地方,到哪个城市生活、是不是喜欢这个地方,都不是老人决定的,是子女选择了这个城市,老人被动地跟随子女来到不熟悉的外地城市。生活环境变化很大,原有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被打乱了。
老人在老家生活多年,早已习惯了老家的气候、环境,他们在老家辛劳了几十年,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圈子和朋友。如果是在老家,他们会按照自己设想的老年生活的样子去交往、去生活。
如今,老人跟随儿女来到异地,特别是有些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习惯了农村生活,对于城市生活本就有些陌生,来到陌生的城市,语言不通,生活环境和节奏与农村相差较大,短时间内很难交到可以来往的朋友,也很难较快融入陌生城市的新生活。除去做家务外,他们很少参与居住地的其他活动,也很少认识其他人。因而,莫名的孤独、焦虑会萦绕在心中。
这些老人,大多五六十岁,身体健康,尽管买菜、做饭、看孩子、接送孩子上学等家务劳动较繁重,他们还是能够承受的。但是,他们离开了原来的家,与子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同子女的相处交流也是个问题。
虽然是一家人,但是年纪、观念不同的两代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产生摩擦。由于子女同父母的成长环境有所区别,在观念上同老人存在很大不同。如果子女下班后顾不上同父母交流,或者对父母的交流需求比较忽视,或者同父母交流话题比较少,老人难免会产生一种寄居的感觉,产生这儿不是自己家,是生活在别人家的想法。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代际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如果老人同子女间产生了摩擦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舒解,老人心里的疏离、隔膜和失落等感觉可能很强烈。
在家里同子女交流少,在外面很难融入当地环境,这些如同候鸟般漂泊在陌生城市的老年人,感到像浮萍似的“漂”着,生活没着落。想回老家,回到原来熟悉的生活,但是孙辈需要照看,一时还回不去。在子女生活的城市,他们又很难融入进去,生活有些煎熬。年纪大了,如果身体偶尔出现不适,他们担心自己帮不了子女,成为负担,对未来的生活感到很茫然。
老人为了儿女来到陌生的城市,子女要多体谅父母,多关心父母,同父母多交流,引导父母走出家门,多参加居住地的活动,交结新朋友,帮助父母尽快融入新生活。
老人在家务之外要尽量同子女、同外界多交流,遇到问题同子女多商量。对于年轻人的生活,要尽量少干预,不同年代的人生活方式是有区别的。子女要在工作之外,多抽些时间陪伴老人,了解老人的需求,帮老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尽量消除老人的漂泊感,让老人心里有所归属,使得老人在异地生活得舒心。要同老人一道,对老人未来的生活作出规划,让老人对未来的生活有所了解、感到踏实。(扈美荣)
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