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何谓美好生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毫无疑问,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核心诉求之一。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怎么建?自2015年6月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在东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宣传文化部门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探索形成了一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文化服务数字化广场有了免费wifi
当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如何顺应形势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东营市诸多探索实践中,文化服务数字化便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东营市不断创新数字文化服务方式,在数字文化广场、“文化东营云”平台、电子阅报屏等方面亮点频现。
每天傍晚,家住东营区黄河路街道耿井村的耿文忠老人都会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上,通过大电子屏远程听健身老师的实时授课,通过电子点读器阅读当天的新闻,然后在休闲区坐下来通过微信与数百里外就业的闺女视频聊天……在东营区,遍及城乡的数字文化广场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
在东营市,这种由wifi设备、led大屏幕、高清摄像头等武装起来的文化广场被称为数字文化广场。2015年以来,为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群众“休闲有去处、娱乐有场所、聚会有阵地”的建设目标,东营市创造性地在农村建设乡村剧场和文体广场,在城市社区建设群众性文化广场。建设过程中,东营市把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作为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来抓,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完善,逐步把文化广场打造成了免费wifi广场覆盖、公共文化远程辅导培训、数字文化资源互联互通的3.0版“数字文化广场”。
不单单是数字文化广场,东营对其他文化设施设备的数字化提升也引人关注。
2016年,“文化东营云”平台建成,其包括微信公众号、云网站、政府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四大板块,提供文化信息查询、活动预告、场馆预约、资源下载、群众评价、监督管理等服务,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享受全市公共文化资源。2018年5月,东营市又对这个平台进行改版升级,整合了全市文化系统和社会力量提供的数字文化资源,增加了资源点播、共享直播、场馆导航、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市民用起来更便捷了。同样在2016年,东营市在山东省率先启动推广电子阅报屏。如今,在城区主干道、公交站点及广场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建成开放了集报纸阅览、便民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文化东营·电子阅报屏”80多个,为市民提供读书看报、文化大餐点播、交通旅游信息等便捷服务。
村村唱戏村村舞群众文化溢芬芳
举办文化惠民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始终是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最直观、最有效的做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期间,东营市创新模式和载体,把文化惠民活动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
2011年以来,在充分调研、汇聚民意的基础上,东营市组织开展了“村村唱戏村村舞”活动,有力地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文化繁荣。活动在2011年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亮点事项”,2013年被文化部授予项目类群星奖,走出了一条群众文化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是“村村唱戏村村舞”活动的初衷。东营市注重调动群众参与热情,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先后整合专业文艺资源和力量,专门成立培训小组,分期分批对各镇街、村居、社区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进行培训,年培训群众已从最初的不到1万人次达到目前40万余人次。一大批优秀的文艺骨干脱颖而出,一支支庄户剧团崭露头角,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走向了舞台。
垦利区吕剧团排演的吕剧《大爱无疆》、广饶县吕剧团排演的《红杏出墙》、《夫妻井》和利津县吕剧团排演的吕剧《让我再叫一声妈》、《秧歌情》等剧目,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围绕十九大创作了快板《感受新变化 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mv等作品。打造《印象黄河口》系列精品,以东营市多元文化为载体,用大写意的手法,将本地黄河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传统文化融汇其中。市、县两级定期举办文艺汇演调演、农民才艺大赛、文艺创作大赛、电视歌手大赛、秧歌比赛、摄影大赛以及联谊晚会等丰富多彩的竞赛交流活动,既丰富了“村村唱戏村村舞”的载体,又让基层群众有了更大的演出舞台、更多的展示机会,群众真正成为了舞台的“主角”。
“村村唱戏村村舞”活动开展七年多来,充分激活了蕴藏在群众心底的文化活力,播下了扎根农村的文化种子,唱出了主旋律,舞出了精气神,也将群众文化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通过组织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让200万基层群众能在家门口看到精彩的、不间断的文艺演出,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社一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
走进东营区东城街道安宁社区,舞蹈排练室、戏曲排练室、书法练习室等一应俱全,社区居民有时间就会到这里来。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社区艺术团成员在舞蹈排练室练习响扇,“我们都是附近小区的居民,每周都会自发来安宁社区的舞蹈排练室里排练舞蹈。我跟着大家在这里跳了四年舞了,以前有肩周炎、关节炎,现在全好了,每次来这里都很开心。”正在排练的朱云鹃说。
从居民的精神需求出发,安宁社区利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起了文化服务阵地,让社区居民吹拉弹唱有了阵地,娱乐健身有了场所,社区成了居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归宿。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东营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创新载体,突出特色,一社一品,在完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上,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深入推进“一社一品”,就是不仅要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城区基层末梢延伸,实现公共文化设施与群众“零接触”,还要每个社区善于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社区个性,打造体现社区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
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东营市的一大亮点。以文化润泽城乡,近年来东营市不仅各类文化展馆齐全,就连每个村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体广场……行走在东营,感受图书馆里的书香、剧院里的精彩、乡村文化活动的鲜活,这座城市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许多城乡居民曾经梦想的文化生活成为现实。
全覆盖 无缝隙构建全民公共阅读服务网络
没有一种味道,比书香更好闻。走进利津县陈庄镇堐西村,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书籍整齐地在书架上摆放着。“这里的书籍种类比较丰富,村民随时都可以借阅,而且在市内任何一个公共图书馆都可以还书,特别方便。暑假到了,村里的很多孩子经常来这里借书。”阅览室负责人说。
农家书屋是国家制定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为解决农民“看书难、借书难、读书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三年连续努力,东营市把300个农家书屋整合到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了农家书屋和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陈庄镇堐西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近几年来,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东营市大力加强图书馆(室)建设,全市城乡图书馆(室)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全覆盖、无缝隙,全天候、不间断”,体系结构是以“市、县区图书馆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点”为主体,以“党建图书馆服务体系、黄河口悦读书社、‘你选我购’订单式书店”为延伸,以“图书流动服务车、24小时图书馆、自助便民书屋”为补充,解决了市民读书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6年开始,东营市开始探索推行“图书馆 书店”服务方式,将公共图书馆所链接的6家书店建成图书馆分馆,为读者提供图书加工借阅的现场“点单式”服务,让读者感受到“新书零距离,借阅无障碍”的阅读体验。2016年4月,统筹整合社会资源,东营市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向银行网点、咖啡馆等场所延伸,创造性地建设黄河口悦读书社,吸引社会力量建设黄河口悦读书社,并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图书馆分馆的地方标准。
“全覆盖、无缝隙,全天候、不间断”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为城乡居民搭建起了触手可及的阅读空间,城市读书氛围日益浓厚,“书香东营”这一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传承根脉 创新发展推动吕剧繁荣振兴
几年前,刚动完手术不能干重活的郝玉香听见村文化大院里有锣鼓声,喜欢唱吕剧的她循声走进大院。从那以后,她每天送完孩子都要来排练室唱上一段,从未间断。郝玉香说:“多亏了党的政策好,给我们提供了专业的排练室,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还有一个专供演出的乡村剧场。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活动,我们村的风气更好了,特别团结向上。”
垦利区兴隆街道渔洼村历来就有演唱吕剧的传统,每当闲暇时节,村头路口,总有文艺爱好者唱上几句,整个小村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东营是吕剧的发源地,素有“戏窝子”的美称,从八九岁的孩童到八十岁的翁媪,皆能哼几句吕剧唱腔。但同时吕剧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东营市大力实施了“吕剧振兴工程”,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民间文化转化创新。
从2013年开始,东营市统筹“百团千场乐万家”巡演活动,每年在全市组织开展“吕韵乡情———戏曲进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专业院团高水平演出和社会文艺团体演出交叉进行,实现了“一村(社区)一年五场戏”的公益服务目标,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年来,吕剧已经从当初的发源地时家村,走进了县城,走进了校园的课堂。越来越多的城里孩子开始从小学习吕剧表演,从传统剧目到现代戏都有板有眼。特别是在广饶县实验一小、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学吕剧、唱吕剧已经成为很多孩子每周固定的学习内容。相伴而来的,在山东省各类比赛中,小选手们也屡屡取得佳绩。
为深入实施“吕剧振兴工程”,东营市建设了一批吕剧文化设施,市里建设了吕剧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各县区、乡镇(街道)、部分村(社区)结合全市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了一批吕剧展厅、演艺广场和排练厅,展示吕剧发展历程,搭建演出平台。巡演、展示、评选活动的广泛开展,催生了大批吕剧爱好者,家乡人唱家乡戏,为吕剧故乡营造了浓厚戏曲氛围,推动了吕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历史文化展示工程记住美丽乡愁
走进东营区史口镇徐家村民俗馆,可以看到这处由村民自住院落改建的民俗馆内设生活馆、村史馆、游艺体验馆、木工间、农具间、粮仓六个展览室。民俗馆复原了旧时生活场景,展示了200多件老物件,展现了徐家村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
在东营很多村庄,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民俗馆。
民俗馆是东营市实施的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的一部分,也是创新传承方式、弘扬优秀文化的亮点举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精神,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东营市分期分批地开展了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作。目前,全市5个县区、40个乡镇街道、150多个村(社区)建设了历史文化展馆(室)。
在规划建设上,东营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历史文化展馆(室)建设与现有文化设施有机结合,通过必要的改扩建,满足建设需要,实现“一站多能”。像利津县陈庄镇利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废弃供销社,建起了以反映当地商业发展变迁为主题的镇级历史文化展馆。建设历史文化展馆(室)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记住乡愁”,通过利用乡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这些“活化石”教化育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东营市把历史文化展示工作与挖掘发展民间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升乡村文化底蕴。垦利区郝家镇孟子村孟姓村民大都是从邹城移民而来,在建设“郝孟”文化园时把本村历史文化、乡村记忆工程与挖掘、传承、体验孟子文化结合起来,拟建设“孟氏春秋园”、“圣迹堂”、“感恩堂”、“习儒堂”、“郝梦历史文化馆”、“乡村记忆馆”六个场馆,建成开放后将是东营地区功能设置最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场所。
东营市还把历史文化展示工作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旅游者参与其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广饶县农耕民俗文化记忆馆在展出农耕民俗实物的同时,还建有特色农家乐、果园采摘、石磨香油作坊展示、农耕劳作体验区等,供参观群众游玩体验,自开馆以来,已举办各类展示展览活动三十多场,接待参观群众近万人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了东营市文化创新发展,繁荣了全市公共文化,也更好满足了民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东营,正逐渐成长为一座有文化厚度、有人文温度的城市。(《东营日报》)
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