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黄河现行入海口处,主体区域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山东省规划的四大重点旅游区之一,入选“中国六大最美湿地”,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有“黄龙入海”、“新生湿地”、“野生鸟类”等旷世奇观,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处,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38°12′,东经118°33′—119°20′。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8万公顷,缓冲区面积1.3万公顷,实验区面积8.2万公顷。有陆地8.3万公顷,潮间带3.8万公顷,低潮时负3米浅海3.2万公顷。 “沧海变桑田”在这里得到真实的体现。
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由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东麓出发,纳细流汇百川而由涓涓小溪变成滔滔大河,然后它浩浩荡荡穿越黄土高原,走过中原大地,经过九个省、自治区,最终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汇入渤海。在这里造就了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原生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河海交汇的雄浑,可以看到长河日出的壮观,更能看到由这片年轻湿地孕育出来的碱蓬、芦苇、森林和由这一切所构成的鱼的家乡、鸟的乐园。一块湿地让古老而年轻的黄河三角洲平添了无限神韵,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口有了更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内涵。
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拉姆萨尔国际湿地缔约国要求注册的国际重要湿地系统,直至目前,它仍在不断地生长着、演变着。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是世界上陆地面积增长最快的三角洲。每年平均有10.6亿吨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年均造陆32.4平方公里,河道向海中年均延伸2.21公里。这使得黄河口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湿地。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黄河入海口能够按照自然演替规律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也使这里成为了从事各种生态研究的良好基地。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1990年12月,东营市政府批准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黄河三角洲省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处;1992年10月,该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2月设立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加快推进黄河口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007年6月,东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议事协调机构东营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2010年8月,东营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加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牌子),为市政府直属的正县级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按照市政府授权,统一管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和区内行政管理事务。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共有种子植物42科,393种。 其中野生种子植物36科,116种。以菊科、禾本科、豆科、藜科居多,代表性植物有盐地碱蓬、中亚滨藜、芦苇、茵陈蒿等。木本植物主要为刺槐、旱柳、欧美杨、柽柳等。有天然苇荡2.6万公顷,天然草地12.1万公顷,人工刺槐林0.6万公顷。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森林覆盖率为17.4%,植被覆盖率为55.1%。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海滩自然植被区。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有各种野生动物1555种,其中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6种;淡水鱼类10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3种;鸟类有298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10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灰鹤、大天鹅、鸳鸯等49种。在《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的227种鸟类中,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有155种,占68.3%;在《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81种鸟类中,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有53种,占65.4%。
这里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境地。黄河口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以“奇”、“特”、“旷”、“野”、“新”为主要美学特征的植物景观、野生动物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天象景观,形成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资源。在这里“朝”可观赏烟波浩淼、赤轮腾跃的海上日出;“夕”可饱揽彩霞漫天、余辉万里的长河落日;更有滚滚黄河奔腾入海,黄与蓝融合交汇的“黄龙入海”壮美奇观。这里是观鸟的好去处,每到秋、春候鸟迁徙季节,成千上万的丹顶鹤、大天鹅、灰鹤、豆雁、黑嘴鸥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翱翔,场面尤为壮观。这里还有蓝色的大海、绿色的草地、鲜艳的“红地毯”、春绿秋雪的芦苇荡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然柳林、柽柳林和人工刺槐林。
黄河三角洲是一块极具保护价值的国际重要湿地。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院士等专家评价该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誉为“年轻的湿地、珍禽的乐园”、“鸟类的国际机场”。该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系统天然的“本底”和物种基因库,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博物馆,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是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发展规律的重要基地。对维持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研究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外,作为湿地类型保护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还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是许多重要鸟类的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中转站。近年来,通过实施湿地恢复和补水工程,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鸟类由2000年的283种增加到目前的29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由9种增加到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由41种增加到49种。珍稀濒危鸟类保护成效显著,东方白鹳达到350只,占全球总数的11.7%;丹顶鹤380只,占全球总数的15.2%;黑嘴鸥1500只,占全球总数的18.8%,是中国三大繁殖地之一。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由候鸟变为留鸟,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林业局的高度关注。鉴于自然保护区对东方白鹳保护取得的良好成果,2010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东营市“东方白鹳之乡”的荣誉称号。
黄河口新生湿地的保护已引起国内外有关组织的重视与关注。荷兰、美国、蒙古、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先后派出近100名专家来这里考察指导工作。胡锦涛、温家宝、吴官正、江泽民、朱镕基、宋平、姜春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1994年,黄河三角洲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列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16处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点之一;1996年3月,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为“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1997年3月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08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1年5月份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12月第二次荣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人与自然,在黄河入海口上演奏着越来越和谐的优美乐章。
黄河口旅游区总体规划已于2009年1月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整个旅游区总控制面积9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00平方公里。本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突出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景观和黄河、湿地、石油三大文化,把旅游区规划为河海交汇体验区、休闲度假区等六大功能区。规划以大项目建设为切入,形成一个龙头(黄龙入海)、两个核心(国际观鸟基地、沧海桑田景区)、两大效益区(湿地综合服务区、湿地休闲度假区)的空间格局。为顺应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新形势,在国家林业局批复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市领导要求,会同市规划局编制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
根据旅游区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投资1.35亿元实施了黄河口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两大重点项目,于2010年“国庆节”建成投用。一是黄河口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该项目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重点工程,是集游船码头、游客中心、汽车营地于一体的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占地8.4公顷,总建筑面积8405平方米,概算总投资9500余万元。共有游船码头泊位5个,可同时满足500人乘船观光,500人侯船就餐,500辆轿车停放。已成为旅游区内重要的交通节点、游客集散地和新地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旅游区基础设施不配套的现状。主体建筑“远望楼”,被评为十大齐鲁文化新地标。二是黄河口湿地公园项目。该项目是集观光、体验、休闲、科普于一体的重大旅游项目,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先后实施了两期工程,共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已成为游客与湿地亲密互动的精品景区。
2012年,投资3.4亿元,开工建设黄河口鸟类救护科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黄河口休闲木屋、黄河河口湿地保护淡水补给、柳林管护木屋及月湖联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大汶流旅游路改造及黄河口安全防护等8个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旅游要素,规范运营管理,为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