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
东营市垦利区将移风易俗作为统领当前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立足本地区多种文化、多种民俗元素的实际,大力整合美丽乡村建设、“四德工程”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资源,不断拓宽和丰富移风易俗内涵,发挥多种资源集聚效应,深入推进“n合1”移风易俗文化品牌建设。
随处可见的移风易俗树新风宣传标语。图片来源:东营文明网
移风易俗宣传栏。图片来源:东营文明网
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实施n项设施建设,统一基础工作保障。在投资3400余万元,建设324处移风易俗公示栏、3处农村公共祠堂、4处农村敬老院、1处区级综合福利中心、1处城市社会化养老机构、6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32处农村幸福院等相关设施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加大移风易俗专项资金投入,区镇两级共计划列支资金2000余万元移风易俗专项资金,实施“以奖代补”,夯实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好村级移风易俗重大事务公示栏建设,有序推进公共祠堂、村级公共墓地、殡葬服务中心及城市公益性公墓等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推行骨灰撒散、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模式,不断规范村级红白理事会运行等工作,进一步深化提升农村移风易俗基础设施。
二、开展n个创建活动,构建一套网络体系。将四德工程、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庭院”、道德模范和好人推荐评选、志愿服务等一揽子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纳入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系列创建活动中,每季度确定主题,实施持续创建,不断延伸移风易俗工作触角。目前,全区农村、机关、学校、医院等“四德榜”建设实现全覆盖,上榜人数达1万余人次;建成了好人线索总数达4000余条的“垦利好人”资源库,其中推荐3人当选省级道德模范,8人当选市级道德模范,8人当选“中国好人”,52人当选“山东好人”,20人当选区级道德模范,1个家庭当选省级“文明家庭”,14个家庭当选市级“文明家庭”,50个家庭当选区级“文明家庭”,进一步丰富了全区移风易俗工作网络体系。
三、整合n多民俗元素,建立一个垦利标准。针对垦利居民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多种文化、民俗传统融合交汇的特点,全面整合多种民俗习惯、传统,以镇(街道)或片区(或工作区)为单位,确立包含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道德模范和好人推树等方面的新时期移风易俗工作标准。全面规范全区各类红白事务操作标准、流程,规定红事村民随礼不坐席,随礼不得超过500元或是等价礼品,控制迎亲车队数量,反对豪华车队,提倡集体婚礼、植树婚礼、爱心婚礼等新型婚礼,摒弃滥发请柬、天价彩礼等陋习;规定丧事简办,不超过2天,总费用不超过2000元,吊唁不超过100元,提倡戴黑纱白花,放哀乐,事主和亲属不着白袍。专门制定并实施了《垦利区道德模范评选办法》全面规范了各类孝老爱亲类好人、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标准、推荐流程,形成了“村—镇—区—市”与“部门(单位)—区—市”的推荐网络与身边好人—区级道德模范—山东好人—最美人物—市级道德模范—省级道德模范的推荐链条。
四、策划n个特色品牌,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以打造典型,发挥示范片区、示范点的带动作用为出发点,在2017年集中对全区“五七片区”和“西郊片区”内30多个村庄移风易俗工作实施重点策划,树立起“记忆小高”“孝德辛庄场”“和谐栾家”“诚信新生”“道德五七”“文化护林”“情定桃园”“善德南八”“郝家好人”“ 孝义东王”等一批特色品牌,为全区农村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建设树立了标杆、榜样,并以此为带动,计划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区农村精神面貌的大提升、大改善。
五、采取n种宣传方式,形成一种文明理念。注重搜集、整理在实施移风易俗设施建设、创建活动、民俗整合等方面的典型经验,突出“n合1”主题品牌,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传统宣传载体进行广泛专题专栏宣传的前提下,创新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创作活动,制作并刊播公益广告1套,小品、吕剧等表演节目10余个。利用村庄文化墙阵地,以周围发生的移风易俗好的典型事迹为基础,建设移风易俗主题村庄文化墙20余条、主题文化广场8处。将移风易俗相关要求及典型事迹纳入“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课程,累计开展培训2690场次,培训8.1万人次。(垦利区文明办)
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